历史上的黄河,善淤、善决、善徙,“长治”却难“久安”?;坪涌辈夤婊杓蒲芯吭河邢薰咀芄こ淌袄春?0多来坚持做的事,就是黄河的?;び胫卫?。
20世纪80年代末,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景来红,已经在北京找了几份不错的意向工作。
“有一天清晨,我从新闻广播中听到,我国在黄河上有一座重大水利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即将开工建设,那就是小浪底工程?!本袄春斓谋弦瞪杓蒲芯烤陀胄±说卓装逑苄购橄喙兀钪飧龉こ痰闹卮笠庖?,立刻下定决心回到家乡河南,主动投身小浪底工程建设。
因为水沙问题特殊,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水库综合运用要求严苛,小浪底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都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它也因此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世界坝工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毕业后,景来红一头扎进小浪底工程建设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参与了从初步设计、技术施工设计到建设、运行再到管理的全过程。他和团队攻克了“多沙河流水利枢纽泄洪排沙建筑物总布置”“多级孔板洞内消能”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也为后来的工程建设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资源性缺水是制约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邢滦±说坠こ陶饪椤坝补峭贰焙?,景来红和团队又接下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计任务。
为写好“四横三纵”的最后一“纵”,给黄河“解渴”提供西线智慧,他带领团队成员数十次奔赴青藏高原调水区、黄河上中游受水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
今年1月,景来红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兴奋之余,他感受到更多的还是压力。
“还有太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和突破,例如,黄河水沙问题复杂,在干流修建大型枢纽如何辩证考量?高海拔特长隧洞设计施工需要克服哪些技术挑战?一道道难关正摆在我们面前。”如今,景来红最挂心的除了重大工程建设问题,还有如何加快培养好青年人才队伍。
“大工程需要一代人一辈子的坚守和努力,甚至几代人的接力奋斗。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我们这支奋斗了70多年的团队依然富有青春活力,希望这些充满干事创业热情的年轻人能在守护黄河的实践中不断成长,把这条河管好、修好、用好,让黄河从‘长治’到‘久安’,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本袄春焖?。